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职工,二矿,石嘴山
描述:20世纪60年代,原石嘴山二矿职工的日常合影。自1958年原石嘴山二矿筹建以来,来自河南、山东、江苏、甘肃等地的建设者在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上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种树开荒、种粮种菜,既改造了生产生活环境,又改善了生活条件。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职工,二矿,石嘴山
描述:20世纪60年代,原石嘴山二矿职工家属合影。为安置职工家属、解决部分职工两地分居等问题,原石嘴山二矿建设了农场(北农场)1座,开垦土地种粮种树种菜。经过多年建设,农场开垦良田3311亩、菜地400亩、经济果林地432亩,有效解决了职工粮食、蔬菜以及副食品供应等问题。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剧院,石嘴山市
描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石嘴山市剧院。1958年,国家文化部决定将原中国京剧院四团全建制划归宁夏,成立宁夏京剧院,设一、二团。1965年,二团调拨石嘴山成为石嘴山市京剧团,石嘴山剧院当时主要是用于表演京剧和文艺节目,也放电影,石嘴山剧院舞台前方有个乐池,灯光也是按照正规剧院建设的。当时的石嘴山剧院在宁夏都是设施较为先进的,是石嘴山人一个热门的娱乐去处。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建设者,黄河,石嘴山
描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齐聚黄河岸边,投身建设石嘴山二矿的热潮之中。建设者们以最简单的工具、最简单的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起办公室、单身宿舍、家属房1万多平方米。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煤矿,筹建处,石嘴山
描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原石嘴山煤矿筹建处组织工人通过黄河河道运输机器设备。自1957年起,石嘴山矿区建设者们利用牛皮筏从兰州转运设备。进入20世纪60年代,原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开始使用木帆船运输矿区建设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些木船从黄河兰州段的七里河出发,经过40多天的航行到达石嘴山,由此开辟了一条水上运输线。在包兰铁路没有通车之前,大量的木材、钢材、机器设备等物资就是这样源源不断运抵石嘴山的。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建设者,建设,石嘴山
描述:20世纪60年代中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齐聚原石嘴山区建设原石嘴山二矿。1955年,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批准建设石嘴山二矿。1958年起,石嘴山二矿开始筹建。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牌坊,平罗县,钟鼓楼
描述:20世纪50年代末的平罗县城钟鼓楼(后)与抗逆孤忠牌坊(前)。平罗县城钟鼓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年(1739)毁于大地震,宣统年间又遭火焚。1913年,由绅士高登监督工修建,保存至今。后经重修才成为今日的造型,现已成为游览胜地。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山西,建设,陕西
描述:20世纪50年代末,来自陕西、山西、山东、北京、东北等地的建设者齐聚石嘴山建设矿区。1956年至1958年,原石嘴山矿务局进入第一个建设高潮期,先后开工建设了一号、四号、二号、三号斜井,掀开了宁夏煤炭工业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钢铁厂,建设者,石嘴山市
描述:20世纪50年代末,原石嘴山市钢铁厂的建设者们合影留念1958年8月,原冶金工业部确定在石嘴山地区建设一座年产20万吨至30万吨钢铁的钢铁厂,并从鞍山、本溪、天津、唐山、太原等钢厂抽掉大批技术工人、军转干部以及浙江、上海的知青来到石嘴山。建设者们白天脱坯盖干打垒窝棚,修建厂区道路、搬运机器设备,靠着车拉、人背、肩抗,于1859年年底建设了第一座55立方米的高炉并投产出铁。1960年,炼成宁夏第一炉钢。
作者:宁夏朔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份:2021年来源:石嘴山图书馆关键词:矿区,住房,石嘴山
描述:20世纪50年代,原石嘴山矿区的简陋住房。当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齐聚石嘴山,既没有办公用房又没用居住用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矿区组织职工挖地窝子,建起简易住房,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原石嘴山二矿正式投入生产,随着煤矿生产的扩大,职工住房跳江才得以改善,告别了早期的“地窝子”。